立冬和冬至哪个吃饺子(立冬还是冬至吃饺子吗)

冬至吃饺子还是立冬吃饺子

立冬跟冬至都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在北方地区比较流行,东北地区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流行语。

饺子宴:

用饺子来做宴席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当时,都城长安是唐朝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太平盛世之中,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唐代长安城里盛行一种高等级的宴席,叫做“烧尾宴”,这是朝廷大臣官位提升后,进献给皇帝的丰盛的大餐。

在发现的一份唐代保存到今天的“烧尾宴”的食单里面,这个食单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菜谱、在这个里面,就发现有一道叫做“二十四气馄饨”。就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来包成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这样的饺子。所以可以认为,今天的饺子宴可能是在唐代已经有了它的雏形。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呢

立冬跟冬至都可以吃饺子。

1、立冬吃饺子

立冬在11月7-8日之间,立冬的“立”字,意思就是初冬的开始。立冬节气吃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饺子”又名交子,有新旧交替之意,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2、冬至吃饺子

冬至在12月21日-23日之间,冬至的“至”字,意思是寒冷将至。冬至吃饺子是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吃饺子的节日

1、大年初一

我们把大年初一称之为新年,大年初一是这一年的第一天,彩头一定要好,所以春节一定要吃饺子,而且大年初一不能生火,刚好吃前一夜晚上剩下来的饺子,这又叫年年有余。

2、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很多地方立冬时要吃饺子,这跟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区别吗?

光从立冬和冬至来讲,这两个节日都是有区别的,立冬是为了犒劳人们一年的辛苦劳作,而冬至是因为节日和传统的习俗。

1.立冬和冬至

立冬和冬至有着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他们在日历上的日期都不相同,立冬在十一月,而冬至在十二月份。立冬时就意味着冬天要来了,秋天已经结束了。但是冬至表明的是气候的问题,一般是指这个时候可能会有非常寒冷的天气状况,而不是冬天的到来,寒冷的天气就是指人们难以接受的天气,比如说霜降,暴雪等等。

2.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古时候,立冬这一天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怎么样,全国上下都要吃饺子,理由很简单,在古代,粮食是最重要的,为了安慰辛苦的劳动人民,会在这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来犒劳家人或者自己。除了这些,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习俗。而且各个地方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也不一定非要吃饺子。

3.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家里的老人说过,冬至一定是要吃饺子的,可见冬至这一天是非常有必要吃水饺的,但是在这天吃饺子的含义与立冬时的含义可不相同,它属于为了让人们抵御寒冷的冬天,希望春天早早的到来,预示着盼望人们可以很舒服很暖和的度过非常让人难熬的冬天。

综上所述,在立冬时吃饺子和在冬至上吃饺子的意义是完全不相同的,不论如何,都是要吃饺子的。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立冬和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不同的是,冬至吃饺子更普遍一些。

立冬部分地区有吃饺子的习惯,而大体上是,冬至吃饺子。在京津一带,人们有立冬吃水饺的习俗,有民俗专家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是“交子之时”,所以这时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意思。而且,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吃饺子的习俗有很大的普适性,很多节日、节气吃的都是饺子。三伏天的头伏要吃饺子,立冬那天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过年还要吃饺子。不过这些吃饺子的习俗多是和北方各地有关。

相关传说

冬至吃饺子相传与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潦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勤奋好学,并且酷爱医学。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暴发瘟疫,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相传张仲景老年还乡时,正逢大雪纷飞的冬天。街头很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看到这个情况,内心不忍,于是令人在南阳关东边搭起了一个医棚。让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然后包成饺子。施舍给百姓。这顿饺子把不少乡亲的冻耳朵给治好了。

此后,每逢冬至进九,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有谚语“冬至的饺子不冻耳”。

立冬吃饺子还是冬至吃饺子

立冬和冬至都可以吃饺子。

饺子又称水饺,汉族传统面食,其由馄饨演变而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东汉南阳涅阳人张仲景发明,最初作为药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立冬吃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立冬吃饺子还可以改善一下生活,而正所谓好吃不过饺子,冬至吃饺子是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冬至过后,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饺子的起源: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

元代,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圆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

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